关注官方微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2015科技工作会】程洪教授:坚持创新链和产业链互融的人机智能系统研究之路

发布时间:2015-12-25 点击次数:

 

2009年10月我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来到电子科技大学,从无项目资金无团队的一名海归青年学者,在学校和自动化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2010年领衔创建机器智能实验室,2014年跟葛树志等教授一起协助学校创立和建设机器人研究中心。过去6年,我在学校的科研工作大致分成如下两个阶段。

20151225(3).png

第一个阶段,从美国归来筑梦智能机器人学术和产业创新。汶川地震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虽然当时远在美国,作为一名巴蜀子弟,我对父老乡亲的痛苦感同身受。在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后,我决定研发可以帮助残疾人站起来的外骨骼机器人。随后立即着手联合自动化和机电等学院跨学科老师组建外骨骼机器人团队,并积极吸收社会资源来做科学研究。同时,将已有的机器人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与团体的其他老师、工程师、同学一起做系统实现和技术深化。梦想之所以辉煌,是因为需要我们付出汗水和艰辛才能抵达。虽然集聚了多名海归博士,开发外骨骼机器人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国内外公开资料少、跨学科人员交流和系统集成等难题。挑灯夜战、周末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团队成员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不断尝试新的机械结构、不断优化电机的步态控制算法、不断提高传感器的准确度和实时响应速度。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可供截瘫患者穿戴的个人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建立了完整精确的人体步态仿真模型。如果说西安交大的教育培养了我的扎实的学术理念,那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深造经历则赋予了我独特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学术思维和研究视野,电子科技大学则提供了我“求实求真、大气大为”地实施跨学科团队的舞台和机会。

第二个阶段,我校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建立为跨学科科学研究提供了舞台。2014年7月我校建立机器人特色研究中心,组建了正式的跨学科、跨学院的科研团队,为探索大工程团队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中心以跨学科交叉创新为基础,强化以专职科研岗为主的人才队伍,建立产业链和学术链互融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并服务于区域经济。以人机共融基础理论引领,大力开发人机混合智能体、人机交互、机器感知和识别等核心技术,搭建以家用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特种服务机器人等高水平社会机器人示范平台,协同推进人机混合智能体基础研究、示范应用和成果转化等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中心研究成果外骨骼机器人和特种服务机器人已经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国家级媒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中心建设过程中,我深深懂得了,只有将个人科研工作跟学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我的科研工作经历上述两个阶段,下面分享两点体会。

第一、选准方向,压强原则,持之以恒。鉴于大学适合长期技术密集型方向和我校擅长系统级研究的特点,我选择了前沿机器人系统既具有产业价值,同时具有学术价值的方向。希望通过产业链驱动的学术研究之路,改变中国外骨骼机器人无产业无核心技术的现状,研究中国最好的外骨骼机器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12年的时候,系统开发面临巨大的挑战,团队士气低落,基本没有科研项目的支持,我坚持自主研发外骨骼机器人的梦想,终于攻克了该系统的步态合成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难题。2015年,团队终于自主、系统、完整的实现了个人助行外骨骼机器人AIDER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相关技术在该领域已经完成发表20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项。该系统亮相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并成功帮助截瘫患者林寒站起来传递火炬。今年11月29日,中央电视台以中国梦三年行动总结为背景,以“海归学者,筑梦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为题报道了该系统。

第二、学科交叉融合孕育科技创新,协同创新适应大科学大工程时代的科研新常态。世界范围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边缘领域不断延伸。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为特色研究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正如李言荣校长提到的,信息技术本身在短期很难出现颠覆性的技术,跨界和交叉就是基本出路,协同创新是实现手段。中心重点打造的社会机器人方向,不仅涉及到校内的自动化、机电、计算机等不同学院工科之间的交叉,中心目前还与四川省康复医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医工融合。谭铁牛院士提到,大科学和大工程时代,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已经落伍,协同创新成为主流模式。协同是跨界和交叉创新的唯一途径,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因此,中心建立了学术界和产业界良性互动的机制和平台,如四川省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

最后感谢学校领导以及职能部门、自动化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要感谢团队所有成员数年如一日的坚持。

(本文是程洪教授作为“十二五”先进科研工作者代表在2015年科技工作会开幕式上发言的整理稿,已经本人审阅,由学生记者团段其鹏整理)

 

(转载自:电子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2496)


您是第访问该页面的用户

新闻动态

最新图文资讯

| 网站首页中心概况新闻动态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研平台开放与交流资料下载党建工作通知公告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

028-61830850
邮箱:      zjlhbj@uestc.edu.cn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2020 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蜀ICP备2022017640号-1 公网安备 52032102000193号
   blue.png

微信
咨询
电话

028-61830850
邮箱:      zjlhbj@uestc.edu.cn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创新中心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