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电子科技大学隆重举行2020年毕业典礼。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毕业典礼采用“云典礼”的形式,线下仪式在清水河校区图书馆一楼中庭举行,人民日报微博等11个线上平台同步现场直播,8600余名2020届毕业生共聚云端,共同见证这大学阶段的重要时刻。在毕业典礼上,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程洪做了题为《做一个有使命感的智识分子》的发言,寄语2020届毕业生“利用科技服务社会,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祖国信息技术变革的大地上”。
做一个有使命感的智识分子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程洪)
各位同学、各位领导:
大家好!非常荣幸做为教师代表发言。今年注定将是载入史册并浓墨重书的一年,疫情可能只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并浓缩世界的窗口。在这个泛着栀子花清香的毕业季,对于今年毕业的同学们,疫情可能让同学们更多的时间在家在线学习,疫情可能也让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多了些仓促,疫情也可能让同学们的未来多了一份不确定。正如《爆裂》一书告诉我们的一样,世界本来就具有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庚子2020使得这种趋势更加显性。
中华民族上下绵延5000年,历经风雨磨难,始终屹立在东方不倒,主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崇德尚技、述而且作、尚巧达善”的工匠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集体主义;“德礼为本、刑法为用、德法共治”的互补共治,成为我们文化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大变局的根本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引领新经济革命浪潮。虽然今年的抗疫可能还任重道远,但是中国抗疫的规模和速度已经彰显了中国制度优势。
正如路遥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在同学们毕业这一步,做为一个专业教师想跟同学们分享三点:
第一,具备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能力:疫情是我们的辅修课但可能比我们课堂上的任何一门课都重要,也应该是最深刻的一门课。不确定才是最大的确定,具备拥抱不确定的能力才能做一个卓越的毕业生。我是2009年底来到学校,初到学校面临缺项目、缺人才的窘境,即使后来集聚了多名海归博士,开发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国内外公开资料少、跨学科人员交流和系统集成等难题。不断探索,边学边干,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仅用国外近1/6的时间成功开出处截瘫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希望同学们到了新的工作学习环境能够快速适应,即使面对困难也要坚持梦想,在变化中寻找确定的机会和方向。
第二,拥有多学科交叉的思维:世界科技和产业处于大变局时代,智能改变世界本质,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边缘领域不断延伸。由于我从事机器人专业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本质,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3年多,目睹了世界级机器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是许多独特领域的专家。在学校工作这十年,我主要从系统的层次上探讨机械设计、人工智能、生命医学等多个领域的融合。传统医学和工学已经发展比较充分,相信未来医工融合创新将带来更多中国创造,多年来我带领的团队一直在这方面努力探索。也希望毕业生能够具备学科交叉思维,顺应这种科技的大变局。
第三,追逐科技服务社会的梦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回国的10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团队建立了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团队研究目标是帮助截瘫患者恢复直立行走的能力,已经实现了系统开发和临床应用上的两个0-1的突破,取得国家首批CFDA医疗器械认证。开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在全国50家以上的医院得到临床应用,帮助超过1000名残疾人士实现重新站立行走的愿望。值得一提的,截瘫患者林寒已经可以摆脱外骨骼进行行走。希望成电的毕业生未来能够利用科技服务社会,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祖国信息技术变革的大地上。
人生不想告别,却总是在告别,告别也是一种成长。在这告别之际,希望同学们做使命感的新一代的建设者,通过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祝亲爱的同学们未来的日子将有限的人生书写在祖国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地上!
谢谢大家!
注:本文转自新华网客户端,原文作者:“电子科技大学”新华号账号作者。
028-61830850
邮箱:
zjlhbj@uestc.edu.cn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2020 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蜀ICP备2022017640号-1 公网安备 52032102000193号